中国咖啡的现代时期
抛开解放前上海曾经的辉煌不谈,咖啡行业真正在上海包括全国的发展不过寥寥10年。10年前的千禧年,中国的第一家Starbucks在北京国贸正式营业,同时也揭开了中国咖啡行业发展的黄金10年。随着上岛迪欧等连锁店在全国遍地开花,Costa,TheCoffeeBean&TeaLeaf等国际连锁纷纷进军中国大陆市场,中国政府终于在2006认可了咖啡师成为中国第六批新职业。2008年,85度C在福州路上的第一家正式开业,虽然因为该店的某些流程不符合中国特色,三天后就被和谐了,但85度C的风潮还是很快就席卷了全国的一线城市,预示着咖啡平民化的大趋势到来。2010年,教育部正式将咖啡师这个职业课程列入了中专等职业学校的专业科目。
现在,你去中国的每个城市你都发现有或大或小的咖啡,有趣的是,城市咖啡店风格几乎代表了这个城市的经济和文化发展程度,你可以在北京、上海和深圳发现各式国际连锁、本地连锁、个性小店百花齐放;在温州,你可以找到很多山寨版本的连锁加盟店,充分演绎着温州特色;在西安,咖啡店充满着人文气息,是愤青和文青的最爱;在桂林、鼓浪屿和丽江,不少在大都市事业有成的人流连于美景佳境,乐不思蜀之间就地开一家咖啡店,就那样落户安家了⋯⋯很多时候,咖啡店的早已经不是一杯咖啡所能涵盖的了。
中国咖啡店——世界最高价格的低质量咖啡店
中国咖啡市场最初的定价权实际上是掌握在Starbucks手中的,2000年,Starbucks进入中国后,依据当时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为中国的Starbucks定了价,之后这个价格也成为了中国几乎所有城市咖啡店的统一定价,时至今日依然被绝大多数的咖啡店所接受,更有意思的是,虽然中国一线城市与二三线城市的消费和收入水平差距很大,但咖啡的价格几乎是全国统一的,甚至往往小城市的会更贵一些。
事实上,随着近年来人民币汇率的不断攀升,中国咖啡的价格抛开国民的收入比不谈,其绝对价格也在不断攀升,已经率先实现了赶英超美的伟大目标。目前国内咖啡均价在28元左右,以2010年6月的汇率计算,折合美金约4.1美元,欧元约3.4欧元。
根据2009年的统计数据,Starbucks在美国销售的咖啡拿铁价格是2.7美金,而Starbucks的咖啡平均价格在2美金左右。在欧洲,法国塞纳河两岸最好的咖啡店内,咖啡一般是1~2欧元,超过3欧元的很少。在意大利,一杯Espresso的价格一般是0.5欧元,在那些人均收入是中国人近10倍的地方,咖啡价格却都比中国便宜,更重要的是,中国以高价销售的咖啡,往往还不是高品质的咖啡。这是值得深思探究的问題,中国的咖啡品质是否能与价格同步提升?!
是什么推高了中国的咖啡价格?
如果说早期由于低汇率的原因,完全依赖进口的中国咖啡价格高昂还情有可原,那为什么时至今日,咖啡价格依然居高不下呢?是什么让市场的调控作用在咖啡店失去了作用?答案是,目前咖啡如此高价实乃迫于无奈,中国真正赚钱的咖啡店少之又少。
咖啡店的最大敌人---房地产!
中国的咖啡行业可以说是中国房地产行业发展的最大受害人,非常不幸的是,中国咖啡的黄金十年也正是中国房产业的黄金十年。对于绝大多数的咖啡店而言,咖啡的物料成本都不是咖啡店最大的成本支出,事实上,一般来说咖啡的物料成本仅占到售价的10%~15%,对于连锁店就会更低,例如麦当劳的饮料成本要求连带着包装不能超1.5元;快乐柠檬售价5~6元的产品,含包装成本一般在1元;巴贝拉、必胜客、避风塘茶餐厅等等我们所熟知的连锁店,其饮料成本均控制3元以内,上岛迪欧一杯销售35元的咖啡,其物料成本更是低至1.2元左右。
所以在中国,我们花钱买的不是咖啡,而是房租和环境等等附加的东西,咖啡本身反而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
房租的高企不仅仅抬高了店面租金,也抬高了人员工资,更令咖啡店业主无奈的是,中国很多人去咖啡店,一待就是一天,造成了咖啡店的翻台率极低,这也间接的推广了咖啡的成本。